[摘要]目的:观察小针刀为主综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的疗效。方法:将305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刀组(153例)、理疗组(152例)。针刀组采用小针刀松解治疗,辅以封闭和功能训练;理疗组行超短波、调制中频电、推拿及功能训练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法评定疼痛程度,并测量腰屈曲活动度。结果: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及腰屈曲活动度均明显改善,治疗后针刀组VAS评分为(1.60±0.38)分,腰屈曲活动度为(65.76±15.11) cm,理疗组分别为(4.59±1.09)分、(53.74±15.13)cm,针刀组明显优于理疗组(P<0.01)。两组患者随访6-36个月,针刀组VAS评分与腰屈曲活动度均优于理疗组(P<0.01)。结论:小针刀综合治疗可明显改善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疼痛及腰屈曲活动度,且远期疗效稳定。
[关键词]慢性病;腰痛;活动障碍;小刀针;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
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是以下背、腰骶及臀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往往影响患者的功能活动,是骨科与康复科的常见病。因其病因复杂,治疗方法虽多,但并无特效方法。有报道[1]显示,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的发病呈上升趋势。本研究通过采用小针刀松解治疗并辅以封闭及腰背肌功能锻炼,以观察小针刀综合治疗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的疼痛和腰屈曲活动度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诊断标准[2-3]
①背部第12肋和臀下沟之间的持续性疼痛伴有股后外侧放射痛(不超过膝关节);②主诉痛区和上方可有压痛和(或)肌痉挛;③X线片除有腰椎椎体旋转,小关节间隙狭窄、分离、不对称等征象外,影像学检查无其他阳性发现。
1.2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通过实验室、影像学检查或骨密度测量等排除骨关节系统可引起非特异性下背痛的下列疾病:感染、肿瘤、骨质疏松、骨折、风湿性关节炎、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③通过实验室、影像学检查等排除其他系统可引起非特异性下背痛的疾病;④非严重内脏病发作期;⑤施术局部无感染;⑥受试者自愿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一般资料
2003年1月-2007年10月就治于本院门诊和住院的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305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针刀组(153例)、理疗组(152例)。针刀组中男82例,女71例;年龄21~73岁,平均(40.9±18.7)岁;病程1.8个月~6.3年,平均(16.6±5.0)个月。理疗组中男82例,女70例;年龄22~75岁,平均(38.9±17.4)岁;病程1.5个月~7年,平均(17.2±4.6)个月。大多为有外伤劳累史及接受过多种治疗方法而疗效不佳者。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2.1针刀组
(1)针刀松解[4]15:患者俯卧位,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X线片或CT检查结果,每次选择1~5个压痛点(1%甲紫药液标记),常规消毒,局部注射1%的利多卡因2-4mL浸润麻醉后,用小针刀(刀刃0.8 cm)在原压痛点进针,对粘连疤痕形成的软组织进行纵行疏通剥离、横行摆动、切开剥离、疤痕刮除、通透剥离,使粘连、结疤的软组织松解。7天松解1次,共松解1~3次,疼痛明显部位辅以醋酸强的松龙0.5 mL封闭。
(2)术后处理:术后用创可贴覆盖刀口,预防性使用抗生素3天。
(3)功能训练:指导患者腰背肌功能训练(飞燕式或俯卧撑)及腹肌训练(仰卧,双下肢并拢上举),逐渐增加训练次数。每次治疗20~30 min。
2.2理疗组
先采用超短波于腰部患处并置治疗,微热量,每日1次,每次8~10 min。接着采用调制中频电(兼有低频电和中频电2种电流各自特点与作用),临床常采用9号处方,电极板置于患病部位的两侧(或穴位上),电流强度以具有明显麻、颤、震动为宜,每日1次,每次20 min。随后于腰痛患处推拿,采用揉、滚、推、按、指压点穴。上述理疗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同时指导患者进行腰背肌功能训练及腹肌训练,方法同针刀组。
3疗效观察
3.1观察指标及评定方法
(1)疼痛程度评价: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该法将疼痛用一线段表示,共分为10段,其中10分为极度疼痛,7~9分为重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1~3分为轻度疼痛,0分为无痛。患者根据自觉疼痛程度在线上标出能代表疼痛强度的点,测量0到标出点的距离即为疼痛强度评分值。每个点测量3次VAS值。
(2)腰屈曲范围测定:采用距离测量法[5]先让患者自然站立,测量中指尖到地面的距离,然后让患者尽力前屈脊柱至极限,再测量中指尖到地面的距离,静止时与活动终止时中指尖与地面距离的差值,即腰屈曲范围。
3.2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11.0软件进行处理。结果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
3.3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程度评分及腰屈曲范围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1,P<0.05或P<0.001)。治疗后组间比较,针刀组明显优于理疗组(P<0.01)。随访6~36个月,平均随访(23.85±6.35)个月,针刀组(149例)疗效稳定,而理疗组(150例)有反弹现象,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中共有6例未随访到,其中1例患脑溢血死亡,另5例失去电话联系。结果说明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疼痛和腰屈曲范围均有改善,而以针刀组改善更为显著,且远期疗效稳定。见表1。
4典型病例
患者,男,41岁。初诊日期:2007年2月25日主诉:右侧大腿后痛麻4个月。病史:患者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大腿后疼痛、麻木,症状在站立时明显,行走时加重,约走50m即需停下来休息,夜间睡眠时双下肢不能同时伸直,无明显腰痛。在当地医院行腰CT扫描示L4/L5椎间盘右后突出(轻度),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轻度)、腰肌劳损,予以牵引、理疗、按摩及抗风湿治疗1月余,疗效不满意,来我院康复科门诊要求行小针刀松解治疗。检查:站立位腰生理曲度存在,脊柱无歪斜,拾物试验阳性,双下肢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加强试验阴性,双膝、踝反射可,双拇趾背伸可,4字征阴性,右L3横突明显压痛,且向右大腿后放射。诊断: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经过2次小针刀松解治疗,并配合封闭与功能训练,症状消失,行走活动自如。随访1年,疗效稳定,无复发。
5讨论
下腰椎在人体所有椎骨中所承受的压力较大,活动幅度也较大,故腰椎的各种劳损或损伤都会使腰部的软组织,包括肌肉、筋膜和韧带等受到牵拉、损伤而引起局部出血,细胞坏死、渗出、水肿等炎症病理性变化,刺激周围的神经,引起肌肉血管痉挛,病变组织缺血、缺氧,致痛物质增加导致病变区疼痛。人体在损伤后有一个自我修复过程,一部分组织被吸收,另一部分又产生为炎症粘连挛缩、结疤现象,使软组织动态平衡失调,形成疼痛和功能障碍[4]8。现代研究表明,机体慢性软组织损伤形成的粘连疤痕结构,不能通过自身机制或常规治疗方法消除和吸收[6]。故采用传统的针灸、推拿及药物治疗不能消除这些粘连形成的疤痕,疗效欠佳,且常反复发作,难以根治。本研究结果显示针刀组患者疼痛程度及腰屈曲活动度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理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平均随访(23.85±6.35)个月,结果显示针刀组疗效稳定,而理疗组有反弹现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无1例病人出现治疗副作用。本研究结果说明小针刀治疗后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疼痛及腰屈曲活动度明显改善,且远期疗效稳定。分析小针刀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的作用机制[4]16:小针刀疗法总结现代骨伤科关于软组织损伤和骨关节损伤方面的最新研究,是在现代西医外科手术疗法和中医针刺疗法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新疗法。针对前述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病理机制,小针刀一方面具有手术刀的作用,可在局部病变组织处采用直接松解、剥离、铲削等方法,减轻炎症区域内压,阻断其对神经血管的恶性刺激,改善血液循环,缓解或纠正缺血、缺氧状态,有利于炎症消退和吸收,改善组织的新陈代谢,加快组织修复,从而恢复局部组织的动态平衡,从根本上治疗病灶。小针刀另一方面也具有针刺的作用,可起粗针作用,针感较强,易打通经络,行气活血,“通则不痛”。此外,小针刀治疗过程中,机体受到刺激,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啡肽类物质含量升高,达到即时镇痛作用。辅以药物注射,有利于减轻炎症渗出,促进炎症水肿消退与吸收,促进新陈代谢,防止再度粘连,也可短暂镇痛。适当进行腰背肌锻炼,能加强肌肉的力量,恢复脊柱的稳定性,为关节囊、韧带等损伤修复创造条件。
理疗组的治疗不易将软组织损伤后形成的粘连疤痕松解,故易复发,疗效不稳定,而小针刀综合疗法疗效显著且稳定,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Volinn E. The epidemiology of low back pain in the rest of the world [J]. Spine, 1997, 22 (15): 1747-1754.
[2]邵振海,陈仲,靳安民,等.脊神经后支综合征[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2,9(6):611-612.
[3]Furlan A D, Brosseau L, Imamura M, et al.Massage for low back pain: a systematic review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Cochrane Collaboration Back Review Group[J].Spine,2002,27(17):1 896-1 910.
[4]朱汉章,柳百智.针刀临床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5]Rainville J, Sobel J B, Hartigan C. Comparison of total lumbosacral flexion and true lumbar flexion measured by a dual inclinometer technique[J].Spine,1994, 19(23):2 698-2 701.
[6]吴峻,沈蓉蓉,邵荣世.火针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的实验研究[J].中国针灸,2002,22(1):31-33.
联系邮箱:139391759@qq.com - 在线QQ:139391759www.luanzd.com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2011 ICP备案号:皖ICP备10205958号-1 在线留言
技术支持:金狮网络